王家瑞:德行言语,不忘初心
王家瑞,中共党员 ,北京语言大学64级英语专业毕业生。2003年7月退休。退休前任泰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主任(现泰山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赶考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高等教育很不发达,人才十分缺乏。那时的教育强调质量第一,速度服从质量。“做一个又红又专的合格大学生!”是那个年代大学生心中的信念。一九六四年七月,王家瑞从江苏省徐州市四中参加高考,被北京语言学院录取(现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那年江苏省只考上录取了两名学生,回忆起被录取的一刻,王家瑞激动地说到:“那一刻我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真是无以言表,盼望着能够尽快到学校报到。”北语的“小联合国”的形象至今给王家瑞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在校园里,会看到来自欧美、非洲及亚洲等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学生。在宿舍安排上,也是采取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合住的方式。”王家瑞入校后被安排和一位来自东非坦桑尼亚的黑人学生住在一起。他的名字王家瑞至今还记得,“他叫马修斯(Mathews),尽管国别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大家朝夕相处慢慢就熟悉了。在日常的交往中,我教他学汉语,他教我学英语,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不久后,随着马修斯汉语过关,便前往武汉的一所军事院校,学习中国军事方面的专业,临别时还送给王家瑞他的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大一在北语教室里的合影
难忘恩师
外语系的老师们很有学者风范,有许多老师给王家瑞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位辅导老师陈文芷老师和葛麦影老师在学业上给王家瑞很大帮助。当时外语系的党总支书记是唐传寅老师,王家瑞说道,“当年他还很年轻,为人很热情,经常积极主动地找同学们谈心,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尊重。”给王家瑞印象最深的是教汉语写作的李延祐老师。李延祐老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到北语来教授汉语。那时,他也就比王家瑞仅仅年长几岁,身材魁梧,待人热情,对学生很是关心爱护,经常主动与学生接触,谈心交流。最后王家瑞动情地说道,李延祐老师成了他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让他没齿难忘。
感恩母校
回首起来母校教给王家瑞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和担当,一种自强自立、自尊自省、自警自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一种不管身处何种境况下的坚守。”
一九六八年王家瑞迎来了毕业分配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不能马上分配工作。王家瑞这批大学毕业生被全部统一派往沈阳军区某部队农场,进行劳动锻炼并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在即将响应伟大号召启程时,王家瑞的腰部不慎受伤,腰和腿疼的无法站立。鉴于此种情况,系领导及工宣队的领导一再劝王家瑞暂留北京治病,等病情好转了再去农场劳动锻炼。王家瑞当时心中怀揣着一腔热血,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凡事不想落在后面,哪怕伤痛也不能被集体前进的车轮落下自己。王家瑞和系领导表明决心,自己可以克服伤痛,领导见王家瑞态度坚决,不再坚持暂时留下的意见,答应了王家瑞跟随大部队一同前往农场锻炼的请求。经过路途颠簸,王家瑞到了部队农场,艰苦紧张的农场生活开始。面对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王家瑞牢记母校的教导,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以昂扬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恩师朱老师对王家瑞格外的关心,他常常从远处默默地观察着王家瑞,想帮王家瑞摆脱思想压力。
这期间的有些事,王家瑞当时并不知晓,是后来几十年后与北语同学又联系上,在聚会上,王家瑞的农场亲密的战友、学友李家训私下里告诉他的。李家训告诉王家瑞说,朱文俊老师始终非常关心和记挂着他,朱老师经常私下里向其他同学打听王家瑞。
走向社会,难忘母校
坐落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58年,是山东省成立较早的高校(现已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泰山学院)。但当时开设的专业不多,王家瑞去报到时还没有英语系,也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当时在省毕业生分配办报到时,分配办主任和王家瑞谈话时也要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前去泰安师范专科学校把英语专业筹建起来,为山东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说起自己的职业,王家瑞感到无比光荣,“人民教师是一项光荣神圣的职业,虽然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有的从事外事外交,有的参军入伍,但像我母校的老师们一样教书育人,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对我来说内心也是十分的愿意。”恩师朱文俊老师的支持帮助,更加激励王家瑞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奋发图强,勤奋工作,用实际行动给母校增光,绝不给母校抹黑,绝不辜负母校对王家瑞的培养和期望。王家瑞来到泰安师专之后就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筹备建立泰安师专英语系,一直负责业务教学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英语系副主任兼系党支部副书记、英语系系主任职务,一直干到2003年光荣退休,专业技术职称评为英语副教授。在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党组织靠拢,197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几十年来,王家瑞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一直是谨记母校和老师的教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努力工作,一直像北语的老师们一样教书育人,默默奉献,敬业爱生,深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王家瑞在做好系主任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英语精读、泛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行政工作再忙,也要认真备课,一笔一划批改作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认真对待,都要一丝不苟,不能敷衍了事。这是北语教会王家瑞的做事准则,王家瑞自豪地说,“我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和泰安市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他们大都成为山东特别是泰安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是英语教学领域的教学骨干。”
令王家瑞欣慰的是,尽管他的学生身在四面八方,这么多年以来,同学们都没有忘记他。尤其王家瑞退休以后,他的学生们仍然时常牵挂着他,他们说感激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感谢王家瑞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语言技能,更是在做人处事上为他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每当此时,王家瑞就更加想起北语,还有北语的恩师们对他的教育培养,也时时想念母校和老师,王家瑞也正是在教学中传承北语的优良传统。
寄语
王家瑞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校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时,自觉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个人的理想与世界、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努力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用自己的德行和言语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承担起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方面做出北语独特的贡献。王家瑞希望学弟学妹们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追求相一致,不管是在基层、到西部还是无论将来身在何处,都铭记母校带给大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勇敢地承担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提升。
对于北语的人才培养,王家瑞也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人才培养,是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保证,也是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勇攀科技高峰的重要智力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落脚点,应紧跟时代发展脉络,大刀阔斧改革创新、齐头并进提质增效,努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的飞跃发展。近年来,北语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新征程,学校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结在一起,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国家外交战略等方面励精图治,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进步。对于北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王家瑞说就是要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方向。首先要把握好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修好思想素质的“必修课”。同时也要按照新时代、新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充分发挥北语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在培养平台方面着重用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展望北语发展
在北语的发展过程中,王家瑞强调了校友的重要性。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北京语言大学是一个国际型大学,校友资源十分丰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的人才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校友在各行各业取得成绩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母校的社会声誉;校友是母校办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校友的成长成才是对母校教育质量的最好反馈和评价,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校友的人脉关系和特长优势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校友的高尚品质是学校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贵精神资源;校友以智力、技术、信息、人脉、资金等各种形式回报母校,是母校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一直以来北语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创造了很多校友与母校交流的桥梁。建议通过建校60周年的契机,进一步创造加强校友与母校交流的平台,健全校友工作机构,建立完善校友信息数据库,努力推动各地校友会建设。在积极拓展中青年校友队伍加强联系的同时,积极为老年校友搭建交流平台,密切校友的联系。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络与沟通,充分利用海外校友的信息资源优势,推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友联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