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故事人物>>母校记忆

郑云峰:学在北语 ,行在四方

发布者:李文轩   发布时间:2022-06-15   浏览次数:


郑云峰,北京语言大学1996级英语系校友。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多年,所主持的栏目长期关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曾获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6年辞职,现创业中。生活美学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在职研究生。艺术公益咖啡馆、书店创始人,多次发起、组织、参与了包括沙龙、读书会、朋友聚会等各类社会活动,对文化教育公益活动充满信念和热情。

 

 

与君初相识:优雅包容,充满热爱

20多年过去,谈起母校,郑云峰只觉得往事历历在目。“96年的北京语言学院只有西南门和东门两个门,我从正门走进学校,觉得这个学校特别漂亮,”他语气轻快,认真回忆起自己刚来北语时的情景:“左手边有一片柿子林叫凝霜园,顺着柏油马路走,两旁都是高大的梧桐树……当时我就感觉学校干净又优美。”

 

大一在北语教室里的合影

 

彼时的郑云峰刚从家乡湖北来到北京求学,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来到北京语言学院后,众多的外国同学、优美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的氛围,更是让他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在学校里,郑云峰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教二楼对面的凝霜园。北语的凝霜园里种满了柿子树,秋天来到,黄澄澄的柿子就挂满树梢,熟透了的就掉下来躺在地上,或是被人打下来分享。而对于郑云峰而言,凝霜园陪伴了他整个大学四年的晨读时光。“我会每天早晨至少在那晨读半个小时,”他如是说。面对着大树日复一日地练习英语也成为了他最难忘的记忆。

 

16年返校在教二楼前部分同学合影

 

作为一名外语系的学生,郑云峰不仅将外语看作专业学习的内容,更当做始终热爱与坚持的事情。得益于自身的勤奋和对英语发音的敏感度,郑云峰在初高中时就已经能较好地掌握基础语音发音,但到了大学他也丝毫没有放松自己,努力地弥补自己发音上的不足。有时为了发对一个音,他可以发了疯似的练习两个星期。“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我愿意去努力练习,我享受这个过程。”如果说凝霜园是晨读的好地方,那么图书馆就是夜晚读书的好地方。图书馆一楼二楼的公共区域人来人往,郑云峰常常旁若无人地在那儿练习英语。

每逢周末,郑云峰和几个同学总是第一时间冲去抢《Time Magazine》。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图书馆的现刊阅览室成为了最方便的书籍来源,各种杂志的阅读让它的眼界更加开阔。那时图书馆的一层有一间过刊阅览室,存书量是现刊阅览室的两倍。过刊阅览室里面放着一些六七十年代的报纸和杂志,泛黄的纸张上都是历史的痕迹。这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使用的阅览室,成为了郑云峰有效的学习工具。郑云峰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张艺谋电影的色彩”,作为英语系的学生,这个选题面临着没有老师能指导的挑战。而他则根据自己在过刊阅览室中关于张艺谋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如果语言学院(图书馆)里面没有这些存档,我怎么可能完成这件事呢?”郑云峰回忆时连连感叹学校设施和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自己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

良师益友相伴:收获匪浅,受益良多

在大学时光里的老师们这个话题上,郑云峰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总是有分享不完的师生小故事,一字一句里都是对老师的感激。

提及老师,郑云峰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大一时的班主任张晓红。在郑云峰的记忆里,当时的同学们正处于一种非良性的互相攀比、竞争的状态,同学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而在一次课上,张老师直接指出了班里这种不良的风气,并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一段令他始终难忘的话。她说:“你们每个人都是天上的星星。你们觉得天上的星星相撞的概率高吗?不高。每个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像你们每个人在未来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你们不用去无谓的竞争、互相攀比。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听完这段话的郑云峰如梦初醒,在以后的日子里,郑云峰从不与别人争,努力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

还有一位让他多次提及的意大利裔外教老师。他记得这位当时年近70岁的老师讲起莎士比亚时的滔滔不绝,记得他带着学生一起排演话剧《威尼斯商人》,亦师亦友。有一次郑云峰因为翘课被老师严厉批评,从老师的话语和眼神中,他感受到的是老师为他着想的真心,这让他感到愧疚和感动。也是自那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郑云峰很少有缺席的情况。

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未来发展的难题的郑云峰感到十分迷茫。一次口语课之后,郑云峰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建议他每一个兴趣都去尝试,尝试过后的结果能帮助他确定自己的选择。这个建议给郑云峰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当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时,就大胆去试错,结果会告诉你答案。面对人生中的选择题,老师给出了最简单却也最有效的办法,不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也对他今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人生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选择题,而好的老师,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引路人,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也给予我们继续向前的信心与勇气。

从此以后:一段新的故事,一颗不变的心

毕业后,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郑云峰从二三十个应聘青年中脱颖而出,成功拿到了国际广播电台的offer。在工作环境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是外国人的情况下,郑云峰很快就融入其中,“这都得益于语言学院的国际化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无缝衔接。”当时的语言学院在外教人数最多的情况下,70%的课程都是由外教教授。语言学院多元的文化培养了郑云峰的沟通能力,这也帮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能与同事无障碍地进行沟通。虽然已经毕业,但北语的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对他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学时,郑云峰上过一节影视视听课一段婴儿在磅礴大雨中诞生的视频,这段视频令当时的郑云峰十分震撼,不禁让他感叹生命的伟大、创造的伟大。正是这一堂课,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拒绝平庸、拒绝抄袭。他因此十分注重工作中的创造性,“每一次工作我都认为是一次新的创造。”

郑云峰在国际广播电台当记者时,采访的过程总是十分顺利,鲜有被采访对象拒绝的时候。当被问到如何做到与陌生采访对象侃侃而谈,他谈到了自己在大学阶段参加学校社团的经历。当时他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环保部,经常参加一些校外的活动。这些经历让他在大学时就能接触社会生活,也让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经历,让郑云峰在做环保话题的相关报道时,总能在采访过程中问到许多非常核心的问题。

 

18年在厦门参加读书诗歌跨年活动

关于自己与母校,郑云峰总也有分享不完的故事,表达不尽的感激。但北语未来的故事,还要靠更多的学弟学妹来续写。在采访的最后,郑云峰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阶段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大胆去尝试足够多的事物,来增加自己的阅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北语为学生们创造了很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再加上学生们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