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故事人物>>母校记忆

陈燕华:母校教导,记之行之

发布者:李文轩   发布时间:2022-06-15   浏览次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受访者陈燕华用幸福又温暖的语言将她与北语的缘分娓娓道来。

 

陈燕华1988年入学北语的第一个冬天(右一为陈燕华)

 

陈燕华,北京语言大学英语专业1988级校友,现任教于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初识北语——与语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母校这个词,勾起了陈燕华的许多回忆:“我是88级的学生,当时来到北语上学也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什么。适应大学生活后,才感受到北语‘小联合国’的称号的确名副其实。90年代初,我们大部分学生只在上午有课,所以有很多闲暇时光”。每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她就和同学们坐在梧桐树下,看着不同国家的年轻学生们成群结队的走过,就像鱼儿在深海里快乐的畅游。一切都合理又自然地进行着,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之间也开启了通向留学生塔楼的深厚友谊。提到操场梧桐树下的诗意时光,陈燕华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个惬意的午后,声音也变得活泼起来。

 

陈燕华参加北语书画班(后左四为陈燕华)

 

校园生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北语花

陈燕华来到北语学习的年代,正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夜,西方思潮大量涌进了中国,给予了她巨大的文化冲击,直到现在她也忘不掉校园里弥漫着的“朦胧诗”的味道。四年的求学生涯,不可谓不苦,除了听说读写训练,她最怕的就是两个砖头那么厚的英美文学史还有莎士比亚全集。“即使这样,我们敬爱的沈老师依旧深情款款的望着语言学院那栋不大不小的图书馆,衷心的希望我们把里面的书全部读完”,提到班主任沈老师,陈燕华满怀感激。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北语,对陈燕华来说,早已不是一座学校,更像一个家庭。“在完成学校每天安排的课程和任务外,我们也享尽了五道口的各种美食,玩遍了北京各个景点,去男朋友家蹭吃蹭喝,端着饭盒去法语聂老师家改善伙食,跟外教用外汇买来的猫粮在宿舍里养猫”。这些快乐的时光,陈燕华都如数家珍。

当被问起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时,她毫不犹豫地分享了和法语学长一起去教授袁树仁家做客的故事。古朴的欧式穿着风格,咖啡机蒸馏过后那一杯滚烫的咖啡,教授亲自翻译的巴尔扎克全集……都让她难以忘怀。

 

陈燕华成长为贵州大学一名英语教师

 

工作生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毕业后,陈燕华被分配到和北语办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贵州农学院,这给她的教学出了个难题。“在这所学校里 ,大都是像袁隆平先生一样的农学专家,他们研究的是怎样让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读懂科研材料的工具。所以在学校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探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每位学生的意义。母校给了我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及对西方思想的管窥,但是我还不能满足,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即:怎样培养下一代?”所以在2003年,陈燕华开办了一所文化艺术学校,探索不同教育模式怎样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对于教育,她从未停止探寻的脚步。白驹过隙,往事一一忆尽,陈燕华不禁感慨:“母校给予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陈燕华办学探索启蒙教育

 

发展建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加强北语与校友间的交流,陈燕华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在北语人手一张校园卡,以后北语也可以给毕业生办理一张专属的校友卡,和在校生一样,到北语图书馆借书,到食堂用餐,或许还能让校友入住北语的宾馆”。对于母校的发展,陈燕华也是信心满满:“北语的校友可谓全球遍布,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校友们在各自国家的各个地区以及各个行业中努力奋斗,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校友会应充分利用校友们的资源科技文化并举,共同促进北语的发展和各地区的发展”。

 

陈燕华参加“古琴进高校”活动(第一排左数第三个为陈燕华)

 

寄语后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后,陈燕华也给予了北语的学弟学妹们真诚的建议:在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世界之际,走好中国战略,这个文化担当非北语学子莫属。所以也更加要求学弟学妹们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北语拥有独一无二的办学优势,在语言教学中和相关科研方面应继续起带头作用,同时在文化对外传播和文化外交方面,继续占领国家级战略高地,打好文化对外宣传这场黄金牌,非北语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