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故事人物>>母校记忆

王丽: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北语情怀

发布者:李文轩   发布时间:2021-06-29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汇集校友才智,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校友办公室和党委宣传部策划了海内外北语优秀校友系列访谈,共忆爱校情怀,传承北语精神,以期增进北语校友与母校的交流与合作。

王丽,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17级校友,心起航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曾担任乌干达国际学校汉语课教师,致力于中国文化在乌干达的推广,并于2019年3月促成乌干达国际学校和孔子学院的合作。


/求学印象/

当谈到“为什么选择北语”这一话题时,王丽和我们分享到,考上北语一直是她的心愿,但很遗憾高考时与这一梦想失之交臂,所以当她想要为汉语推广工作贡献力量时,便坚定的选择了北语网院。

王丽一直以网课形式进行学习,没能坐在北语的教室里感受我校的学习氛围,所以对学校印象最深的就是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老师。王丽提到,虽然当时与老师的交流隔着屏幕,但每当他们通过邮箱或其他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时,老师都会特别及时、特别细致地给同学们回复、解答,援疑质理,靡有漏遗。

除了老师的耐心与敬业外,令王丽印象最深的就是2019年7月份的毕业典礼。对于王丽而言,本来拿到学位就意味着学习旅程的结束,但让她惊喜的是,学院为毕业生们举行了极具仪式感的毕业典礼,而这也圆了她20多年前的梦。当时王丽还作为优秀毕业生上台发言,李炜院长也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们献上寄语和祝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的心情也不由变得激动。 

/ 梦想传递/

1998年的高考,王丽与北语擦肩而过,2008年的高考,朋友的女儿替她走进了心心念念的北语。当时王丽送朋友的孩子到学校,她们一起在学校里走了很久,也一起在食堂用餐。王丽后来还常到北语探望这个朋友的孩子,有时候也会在学校里走一走,在关照这个孩子的同时,她对北语校园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不负众望,这个孩子学习十分优秀,参加过校内、校外的交流生合作,还曾到法国学习一年,考研后去到苏州工作、教学。

所以在王丽眼中,北语给了她们很多机会,这座学校不仅仅成就了她们的学业和事业,更是圆了她们多年以来的梦想。通过王丽与朋友之女间的温情流露,我们看到了北语为她们建起的情谊桥梁,也看到了她们在北语文化的熏陶下梦想的传递。一座学校,几代人生,代代书写着他们与北语的梦想羁绊。

/ 报考源动力——工作感悟/

凭借英语教育的学历背景,王丽后来在乌干达做起了外贸工作。当4岁的儿子开始上国际学校,她突然发现,中国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讲的不是中文,而是英语。王丽感到奇怪,便问孩子:“你们为什么不讲中文?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为什么要讲英文呢?”她得到的答案是——他们觉得讲英文更流利,而讲中文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孩子的回答让王丽感到一丝担忧,她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把祖国的根丢掉。正如古语“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王丽清楚孩子正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于是将担忧化作动力,向学校校长提出要在学校中开设汉语课,一来,中国的孩子们可以有机会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二来,也让其他国家的孩子们除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之外有更多的选择。

但校长在看过她的简历后,认为英语教育的专业不足以支撑对外汉语教育的重任,且学校开课的准备时间会很长,所以拒绝了她的这一请求。王丽知道北语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有着排头兵的地位,于是她上网搜索,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映入了她的眼帘。“千年暗谷一灯明”就是她当时的感受。

王丽按照官网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北语网院的刘老师,刘老师非常耐心且细致地向她解释了如何报名、如何学习、如何毕业等各个流程。

后来王丽参加了考试并在2017年5月成功拿到录取通知书,这也让她有了底气和校长重谈开课之事。既然正课难开,那就开副课。凭借对中国文化的一腔热爱,王丽在国际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开设了中国文化,中国烹饪,中国民族舞,中国武术。并在学校的国际文化节中崭露头角。于是学校在家长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习哪些语言?在小学部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英语之外,汉语排在了第一位,超过了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传统地位。

就在王丽紧张准备专业考试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她怀上了第三个孩子。但热爱终究战胜一切困难。2018年5月,在恰好度过怀孕安全期后,她在爱人的支持与鼓励下飞回国内,成功参加并完成了所有考试。

同年8月,汉语课也在乌干达成功开设,王丽便开始思考——怎么让复杂的汉语鲜活易学呢?她想到,北语的老师德才兼备,讲课时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课堂。受这一点启发,她从中国扛了整整一箱子的对外汉语教材,并找了很多资料,决定从甲骨文入手学汉字,把中文课上成美术课,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王丽与学生分享中国美食)

孩子们还特别喜欢中国美食,学校也每年都会举办文化节,有时王丽也会从家里带来做好的中国美食供孩子们品尝,这些机会都让孩子们能亲自体会每个中国节日对应的美食文化。她有时还会提前预约学校的厨房,带着孩子们亲自尝试制作。学校的法语老师还开玩笑说:学生们常问为什么中文课总是有好吃的,而他们却没有法国大餐——这也恰恰证明了汉语课在学校有多受欢迎。

(乌干达国际学校文化节上

学生们的中国武术表演)

王丽也会请曾经到中国少林寺学习过功夫的乌干达人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学习从方方面面体会中国文化的美好。孩子喜欢中国民族服装,王丽就会有时穿上一套去上课,还会给孩子们跳一段民族舞蹈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王丽在讲解中国民族服装时

在课堂上表演藏族舞蹈)

通过在北语的学习,王丽更好地探索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将孩子们对中国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的兴趣转化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成为了更加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 寄语后辈/

关于职业规划,王丽从自身经历来讲,她最大的感悟就是——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虽然她最初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学习英语教育专业,但在毕业时,她理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之后,便决定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并做起了外贸工作。从厦门到北京到非洲乌干达,从外贸到创业到汉语教师,王丽随着工作的历练与对生活的感悟深入,认识到了当下喜欢做的、应该做的就要大胆去做,人生不一定要给自己设置那么多限制。

王丽总结道:“只有100%的热爱才能真正做到100%地对自己负责”。只有当我们当下的状态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并且认认真真走完每一步,才会怨无可怨。王丽还呼吁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天赋优势,并且一定要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这样才能愉悦地实现自我价值。因为我们现在特别容易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特别容易去迎合社会的价值观,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自己心里的声音——我们愿不愿意这样做?如果我们不是自愿的话,就会发现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但如果你心甘情愿做事,内心会处于很开放的状态,会有很多的醒悟与灵感。

王丽还和我们分享了给予她很多力量的书籍——尼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并表示她非常欣赏他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就像她的经历一样,从外贸工作的圈子里跳出来重新参与汉语教学,她就需要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需要问自己愿不愿意再次成长。在经历长时间的自我思想工作后,王丽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她将对外汉语教育的担子扛了起来。

除了对内心想法的自我探寻之外,王丽还建议我们可以在学校课程之外尝试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终身的自我心理成长。她真诚地讲到,一个自我关系和谐的人,内心也会特别有力量,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也会很和谐;而一个懂得与别人合作的人,在社会上才会站得住脚,生活也会更加快乐。

王丽在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深受心理学家阿德勒影响,在生活不愉快、一些事无法释怀时她就会想到阿德勒曾说“过去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成长的收获才是真正导向未来的路途。比如同学们毕业后可能会处于迷茫无措的状态,这时就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一门课程:COACH.可以自我“教练”,也可以找专业的人士帮助我们梳理问题。只有让自己达到清晰的状态,才会抛弃焦虑和恐惧,打破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以全新的状态面对未来、面对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