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故事人物>>母校记忆

塞尔西奥(乌拉圭):北语在我心中

发布者:李文轩   发布时间:2021-06-14   浏览次数:

塞尔西奥· 德亚巴列,2006年- 2008年于北语学习汉语,现任乌拉圭驻华大使馆领事。

由于第一次采访时间与塞尔西奥临时需要出席的会议冲突,我们终于在第二次约定的采访时间见到了他。采访中,他身着灰蓝色的西装,暗红色的领带,领口别着小巧精致的乌拉圭国旗别针。采访中,也不时有电话呼入领事办公室,或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走进办公室汇报工作,在简短而清晰地回复后,塞尔西奥重新热情洋溢投入我们的采访,继续之前的话题。从中,我们略微瞥见了“外交官”的日常:这一份令我们艳羡、崇敬的工作,同时也意味着重大的责任,意味着分分秒秒都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两万公里外的重逢

谈起北语的生活,他仍觉得历历在目。令他最惊讶的要数来到北语的第一天,那时离家万里的他终于来到了北京,乘坐学校大巴到达北语;在学校大厅注册时,茫茫人海中,他居然看到了同样来自乌拉圭,来自自己家乡萨尔托的同学。两名多年未见、也未联系的好友,居然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再次相遇。“我的家乡萨尔托并不是首都,而是乌拉圭的一个小城市,位于乌拉圭和阿根廷交界的位置。”为了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座小城,他生动地举例说道,萨尔托的人口大约和朝阳区的人口相当,一个对比顿时烘托出了一座小城的形象。“中国与乌拉圭相距将近两万公里,但我们因为中文重逢了,成为了整个北语唯二的乌拉圭学生”。多年以后的今天,再提起这一段缘分,他仍然觉得十分的惊喜和意外。


“从那之后,我们便经常在北语约着一起踢足球,因为足球是乌拉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跟外国朋友踢,跟中国朋友踢,虽然那时踢足球的中国学生并不多”。说到这,他不禁提起了近年来中国足球的巨大发展,中国和乌拉圭在足球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乌拉圭的足球学校也开在了许多城市,例如青岛、唐山、重庆等。


校园趣事

谈起2006年初到北语的生活,他表示,中国与乌拉圭非常不同,所以初来乍到时,中国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很新鲜。“在来中国前,我已经在乌拉圭学习了一段时间中文。也正因为此,我更了解这里的文化,也更容易融入这里的生活。但是课本上的中文和生活中的中文非常不一样,生活中人们说话的口音、语速、语调都与课本不同。除此以外,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食物,都需要我去适应”。


他笑着回忆了自己刚到北语时不会点菜的“囧事”,说道“因为我跟同学中文都不太好,刚到北语食堂吃饭的时候,什么也看不懂,只会用手指着说‘这个’、‘那个’。但很多时候,自己想点的菜跟端上来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一直点那几个自己熟悉的菜”。然后,他回想起了自己上课时的一段小插曲。初来中国学习的他感到中国的语言教学方式和乌拉圭的非常不同。刚开始,他坚持认为语言学习也应该以思辨、论证为主,为此还跟其他国家的朋友一起去找班主任讨论上课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但渐渐地,他发现学习之初的背诵和记忆训练,让他高效、快速的掌握了一门语言,这让他感到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优势。从那之后,他跟自己的同班同学便经常学着中国同学,一起约着去操场、食堂学习、讨论,互相监督、抽背单词和课文。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一遍遍的朗诵和记忆;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练习,用这一门外语去与人沟通,在沟通中学习新单词,复习旧知识,不断强化自己的外语表达能力”。如同现在的北语学子一样,在北语学习期间他也拥有自己的语伴,经常是“你教我一个小时中文,我教你一个小时西语”,中外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北语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地方,并不大的校园里有着许许多多、不同国籍的朋友。这里是我们的‘小联合国’,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在此连接,我也因此认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多年后,校园里结识的同学、朋友也同塞尔西奥一样,进入了各国的大使馆、领事馆,过去的同学成为了现在的工作中的同事。“多么神奇呀!”,他笑着说道。在北语的两年让他体会到了中国和乌拉圭的巨大不同,而多国学生齐聚的“小联合国”让他对于不同的文化、习俗也有了多的理解,更大的包容性。


亦恩师亦好友

在北语学习过程中,原留学生处现校友会秘书长马老师也成为了他的、同时也是许许多多西语国家留学生的好朋友。“我们常说,马老师很‘可怜’,因为我们每次去找他准没好事,一定是有问题要去麻烦他”。他说,在那时,从遥远的乌拉圭来到中国并不容易,但是多亏北语的政策,也多亏了像马老师这样的兢兢业业、辛勤工作的老师们,他才能够顺利地来到中国学习。“马老师对我们从来都非常的理解、关心,他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西语,更是十分理解西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无论我们提出了多少问题,他都耐心地帮我们解决。直到如今我们都保持着联系,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


诚然,不同国家的人在相处中一定会有不同的方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解,但是他表示,马老师在这一方面拥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尽管不同国家的人在交流中可能产生文化冲突,但只要双方抱有友好的态度和积极沟通的意愿,就一定可以良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也鼓励学习外语的同学们,面向世界,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

北语与他紧紧相连,离开了北语后,他还一直怀念着那一段时光。“在北语,我逐渐掌握了中文。在工作后,我也一直希望能够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来回馈北语对我的关照。我的心在北语,能有更多的拉美地区的学生了解北语也一直是我的愿望。因为北语不仅是我的母校,更是许许多多乌拉圭留学生的中国母校”。